



“一者,依智慧门,不求自乐,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”。这里面就说得很清楚,我心贪着自身;于一切法当中起心动念,用现在的话说,我的利益。我的利益不能够舍弃,菩提心就发不出来,它就障碍菩提心。
念念贪着自身,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自私自利。起心动念把自私自利摆在第一位,先要考虑于我有没有好处,于我有没有利益。所以祖师大德在此地教我们,这个要远离、要放下。
起心动念能为别人着想,这就是大菩提心。为自己着想,错了,为我的道场着想也错了,乃至于为我的国家着想都错了。现在最低限度,起心动念要为整个世界着想,要为整个地球着想。
贪欲很重,他怎么肯舍弃自己的幸福快乐去跟人家受苦难去?不可能,为什么有智慧的人能做到?有智慧的人知道自他不二,整个宇宙是一体,智慧开了他就明了、他就见到。
所以大乘教里常讲“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”,这是什么?一法身就是一体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。那要不要照顾?当然要照顾,众生有难就是自己有难,众生快乐才是自己快乐。自己快乐众生不快乐,有智慧的人、有慈悲心的人决定不能忍受,不需要人来请,自动就去了。
这就是教里面所讲的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众生有苦难,佛菩萨自然而然就到那里去应身去了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应当跟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。
“二者,依慈悲门,拔一切众生苦,远离无安众生心故”。这是我们凡夫的大毛病,就是有无安众生心。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众生的安乐,只想到自己的安乐,没有想到众生的安乐。
诸位如果要懂得这个意思,人要知道众生的安乐,你还能做伤害众生的事情吗?自然就不会做了。念念都要为众生安全、幸福、快乐去着想,我要怎样去帮助他。众生得到安乐,我们就法喜充满,不需要众生回报。如果有众生回报的意念,还是轮回心,为什么?自私自利还是没放下,真正放下自私自利哪有回报的念头!
众生觉悟了,心就安了。迷的时候不安,身心不安,每天提心吊胆,患得患失,不知道事实真相,生活在忧虑疑惑之中,他怎么不苦?他身心怎么能安稳?尤其是生活在现前这个动乱的社会,如果把事实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心就安了。
像禅宗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,祖师问他:你有什么事情到这里来?他说:我心不安,请大师给我安心。达摩祖师就跟他说:你把心拿来,我替你安。这是教学,这句话提示他,让他回光返照心在哪里。
毕竟他是一个修行人,在将悟未悟这个关头上,达摩祖师这一点,他回光返照,说我“觅心了不可得”。你叫我拿心,我回头想想,心在哪里?找不到。《楞严经》上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,释迦牟尼佛对阿难七次征心了不可得。达摩祖师说“与汝安心竟”,我把你心安好了。在这一句话当中他就悟过来,省悟过来了。所以,要想安众生心,一定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
首先我们自己心要安,你要想心安你一定要觉悟,你不觉你不会安,觉悟之后你为什么会安?你不受外面境界影响,你就安了。你还会受外境影响,《金刚经》上说的,外你还取相,内你会动心,你怎么能安?外有分别,内有执着,你心就不会安;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,这心就安了。
薄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里面说得好,他说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在于心”,这个话说得重要。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人事环境;换句话说,环境没有好坏,人事没有善恶,好坏、善恶都是你自己的反应。你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,你要用清净心去反应,心就安了,心就清净了;你要用贪瞋痴慢、用是非人我来反应,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都不善。
所以说境缘没有好丑,好丑确实生于自己的心,念头。我用善念还是用恶念?日常生活当中我用善行还是用恶行?修行就是修这个,就在这个地方见功夫。《弟子规》上有,“道人善,即是用恶行?修行就是修这个,就在这个地方见功夫。《弟子规》上有,“道人善,即是善;扬人恶,即是恶”。
外头人有没有善恶?没有,善恶是你自己起心动念,你自己不起心不动念,外面境界没有善恶、没有是非、没有对立,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。真正修行人看到别人善,立刻就知道要向他学习;看到别人不善,绝对不会去宣扬,一定是自己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
在境缘里面随缘,样样都欢喜。逆境欢喜,逆境帮助我、考验我我还有没有瞋恚,所以贪瞋痴要断。这三毒烦恼就在境缘上断,物质环境、人事环境。顺境没有贪爱,贪断掉了、痴断掉了;逆境里面没有瞋恚,瞋断掉了、痴也断掉了,不都是好环境吗?哪有不好环境?
所以修行人没有不好的地方,如果你还有选择,你就有分别、就有执着,错了!真正修行人是,一切众生的需要,那是你有定有慧,你就要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;自己定慧不够,那就是“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”,不能到处跑,不能随便接触境缘。
因为你没有定、没有慧,你一接触,你的心会随着外面境界转,那就坏了。所以定慧没有成就,我们现在讲禁不起考验,那你最好是住山。
我常常劝勉同学,我用十六个字,这十六个字你都放下了,你才能入佛门,否则的话,你不得其门而入。这十六个字就是“自私自利,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,贪瞋痴慢”。这十六个字要放下,一个都不能有,我们才能够取上品上生,这个利益就太大!所以小的利益放下,得大利益。这个小利益放下,在现前,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的时候,你常生欢喜心,就是孔夫子所说的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;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;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。
这一节三句经文你才真正体会到,你没有这个境界,你天天念,那个境界体会不到。你把这十六个字放下,孔夫子这三句经文你统统明白了,真的叫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