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
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二九一集)2015/12/1
台湾台南极乐寺档名:02-041-0291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
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七百零五页最后一行:
【宝莲佛光第二十一】
念老为我们简单介绍这一品经的内容,「本品显阿弥陀佛国中宝莲」,就是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,「一一有微妙色光」,每一朵莲花都有光,「一一光中又现千亿佛」,这就妙了。我们要记住,每一个光中现千亿佛,每一朵莲花现微妙色光,光中又现佛,现多少佛?千亿佛。这显然不是一个数字,表无量,千代表圆满,无量无边诸佛都在光中出现了。 「一一佛说妙法」,这些佛在光中作佛事。
「佛事」这两个字必须要简单解释一下,现在佛教里面,大家都听说,这寺院里头作佛事,这佛事是什么?法会,超度,做这些事情,这不是佛事,这是现代的佛事;释迦牟尼佛时代,你看他老人家一生所做的事业,那叫佛事。释迦牟尼佛所做的事业是什么?是教育,是教学。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,释迦牟尼佛十九岁放弃王位的继承权,他要不出家,他继承王位,他父亲是国王。他出家了,放弃王位,放弃宫廷里面荣华富贵的生活,他去干什么?他去出家,他去修道。世间人对于富贵想求求不到,他是已经得到了,把它舍弃掉。苦行僧的生活,是一般人不愿意接受的,他乐意接受。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晚上在哪里休息?在大树底下打坐。依照戒律,休息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,中夜。印度人把一天,我们现在二十四个小时,印度人在那个时候一昼夜只六时,白天三个时辰,晚上三个时辰。白天有初日分,日就是日月的日,初日分,早晨六点到十点钟,这四个小时是初日分,从十点到二点是中日分,二点到六点是后日分,初、中、后。夜晚也是如此,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后夜分。睡眠是中夜分,就是晚上十点到二点钟,这是睡觉的时间,休息,两点就要起床,每天休息就这四个小时。他要过这种生活,磨炼自己,帮助自己身心世界万缘放下,让这个心定下来。
佛法的修行无非是戒定慧。戒就是规矩,这种日中一食、树下一宿都是属于戒律,必须要遵守的,这样才能放下烦恼习气。为什么要修定?佛法修行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是求这个。诸位要知道,这求智慧。智慧从哪里来?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有的,不是外头来的。所以向外求不到,向外求的是知识,向内求的是智慧。智慧能解决问题,知识不行,知识它有局限性、有后遗症;智慧没有,智慧没有局限、没有后遗症。古圣先贤,在家出家,他们学的都是智慧,出家是学高等智慧,在家亦如是。中国人没有出家这个概念,所以中国古圣先贤就称圣人、称贤人。圣人就是佛陀,贤人就是菩萨,君子就相当于阿罗汉,名称不一样,道德、智慧、学问是相同的。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,所以古时候社会跟现在不相同,古时候社会是安定的,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对待、和睦相处。我们今天是乱世,科学技术不能说不高明,发明许许多多的技术,古人无法想像的,这是知识的产品,不是智慧的。智慧需不需要这些科学技术?不需要,比科学技术还要高明,看看西方极乐世界就知道了,我们比不上它,这就是求知识比不上求智慧。
这桩事情,现在的人能理解的不多,能体会得到的就更少,古时候不一样,两百年前的人知道,说明我们把传统的文化丢掉两百年了。所以中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。有人读历史,两百年前,十九世纪、十八世纪,十九世纪科学兴起来了,机器制造业有了,十八世纪的时候还没有,是中国雍正、乾隆的时代,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。十九世纪,衰了,嘉庆以后,道光、咸丰、同治,清朝国力衰退了。什么原因衰退了?太平盛世,养尊处优,把福都享尽了。乾隆号为「十全天子」,在历代帝王当中福报最大的,做了六十年皇帝,还做了四年太上皇,寿命长,八十多岁走的。 《易经》上所说,盛极必衰,说得很有道理。国,真正懂得的人,盛的时候要做大功德、要做大好事,它就还继续是兴旺,它不会衰退。谁做到永远不衰?极乐世界做到了。为什么?阿弥陀佛天天教学,时时刻刻在提醒大家,大家才不会堕落,天天精进,永远不衰,不退转。说到最后都回归到教育,只要教育办得好,人人都能够守规矩、都能够守法、都能够遵守伦常道德,像佛法里头,能遵守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度、十愿,这个国运永远不衰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今天世界乱了,人心坏了。许多人在问,怎么办?还有救吗?我遇到不少人,都谈这个问题。为什么中国过去三千年没有今天社会这种乱象?历史上没有,纵然说是社会不好,乱了,比现在要好很多倍。我相信诸位冷静的回头去想想,十年前的社会跟现在相比怎么样?十年前好,现在比不上;再十年前,比十年前又好。我是一九七七年从台湾到香港讲经,那个时候香港人风气好,值得尊敬,非常可爱。现在看不到了,你迷路的时候,你问人,人家不理你。十年前不一样,你问路,人家说你初到香港来,你不认识路,他带你去,把你送一程,有这样的人情味。现在没有了,现在不理你,你跟他打招呼,他也不理你,他觉得很奇怪。现在,现在是一年不如一年,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一年比一年严重。大家能看到的。
英国汤恩比博士说得好。这是上一个世纪末的人,他是一九七五年往生的,八十五岁,历史哲学家。他告诉我们,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,就是现代二十一世纪,什么问题?社会动乱,人心坏了,地球上灾难很多,怎么办?汤恩比告诉我们,只有中国孔孟学说、大乘佛法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。我们相不相信?没有人相信,有少数人相信,相信里面带着怀疑。这个问题真严重。孔孟学说真行吗?真行,为什么?圣贤的教育,这个教育在中国推行三千年没有出问题,三千年中国人都遵守伦常道德,五伦五常四维八德,没有人不知道,没有人不奉行。你要不奉行,你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处,别人见你不理你。那是中国人基本的人格。现在全没有了,五伦没有了,五常没有了,四维八德全没有了,问题出现了。怎么救?还要把老祖宗找回来就有救,不找回来没救,连外国人都要找中国老祖宗。
中国人不相信,外国人也不相信。我在英国,在剑桥大学、在伦敦大学跟他们中文系的同学、教授做过交流,我就提出这个问题。这个话是英国汤恩比说的,汤恩比出生在伦敦。我问这些学生,汤恩比的话你们能相信吗?他们对着我笑,不说话。我等了半天,没下文,然后我反过来说,难道汤恩比的话说错了吗?也没有人敢说话。最后是逼着我不能不说,我只好告诉他们,我说如果你们把这个话来问我,我给你回答的,是非常肯定告诉你,汤恩比的话说得没错,完全正确。你们为什么不敢讲话?你们有怀疑,我知道。要是我在你们这我也怀疑,为什么?中国东西这么好,为什么中国人不要,你们还要到我这来留学?这就值得怀疑,对不对?他们就笑起来了。为什么又不敢否认?汤恩比的名气太大了,世界知名的学者,不敢反驳。对不对?是不是这样的心态?是的。
那為什麼我能相信,你們不能相信?中國近代兩百年的歷史我知道,一半是我從這走過來的。為什麼丟掉的?不是中國東西不好,是不學才變成這個樣子,要認真學不是這樣。唐太宗學習,大唐盛世,你看倫敦還有唐人街。滿清中葉以前是認真學習,帝王帶頭,盛世,康熙六十年,雍正十三年,乾隆六十年,嘉慶的初年,清朝鼎盛的時代,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,他真幹。後面這些人,不幹了,不學了。特別是慈禧太后,大概她書念得不多,她掌權的時候,咸豐死了,兒子很小,她做太后,垂簾聽政,她掌權了。對於儒釋道輕慢,對於這些大臣,有學問、有德行的,沒放在眼上,遇到困難問題,她扶乩、扶鸞,她相信鬼神,這樣亡國。所以這個歷史你完全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才曉得這個世界演變到今天是什麼原因,你明白了。
拯救不難,把古聖先賢的東西找回來就有救。現在中國大陸開始在找了,在講傳統文化了。傳統文化就是古聖先賢的教學,聖賢教育目的是把學生教成聖人、賢人、君子。中國人說的聖人就是佛陀,說的賢人就是印度人講的菩薩,說的君子就是印度人說的阿羅漢,沒有兩樣。看到古籍,聖賢留下來的典籍,跟佛經一對比,境界相同,我們才恍然大悟。《法華經.普門品》裡面說的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,隨類化身,應機施教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。中國人喜歡聖賢,現聖賢身;印度人喜歡佛菩薩,就現佛菩薩身;歐洲那邊,喜歡基督、喜歡真主、喜歡上帝,他就現這些身,是一不是二。為什麼?在經典裡面找得到,像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儒家的,在佛法裡三皈五戒,相同,在他們的經典裡頭也有,講孝順父母、尊重師長,統統都有。所以眾神是一體,宗教是一家。
宗教,這兩個字很多人迷惑,什麼叫宗教?一聽到這個名詞,宗教是迷信!宗教怎麼是迷信?迷信怎麼可能出現太平盛世?在中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盛世出現,政治清明,人民生活幸福,國家富強,人民安樂,不是現在這個樣子。我們必須把這些名詞術語意思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能產生誤會。看到中國的老祖宗他們的智慧,把這種活動、這種教學稱之為宗教,什麼意思?宗什麼意思?咱們再看看字典,中國這些名詞含義很豐富,最重要有三個意思,宗有主要的意思、重要的意思、尊崇的意思。所以每個姓氏家裡紀念祖先的這種建築稱為宗祠。這宗是主要的、重要的、尊崇的。連千萬年前的老祖宗都念念不忘,這個人他就會孝順父母。祭祖是充實孝道、落實孝道,不忘記祖先。教也有三個意思,教育、教學、教化。兩個字合起來,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。你不要就完了。湯恩比博士他上面還加兩個字,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,宗教是人類重要的教學,宗教是人類尊崇的教化。好!
現在這意思都不懂了,稱宗教是什麼?宗教是迷信,宗教是封建時代那些帝王的愚民政策,這就完了。湯恩比說得好,人類的歷史,這可以做見證的,先有宗教,後有文明、文化,文化跟文明是從宗教裡面衍生出來的。如果沒有宗教的文明,他說頂多兩百年就滅亡了。中國傳統綿延了五千年沒有滅亡,是什麼?有宗教教育,儒釋道三家都是宗教教育,這個根沒有斷,所以能傳這麼久。再看看世界的古文明,四大文明古國,其他三個滅亡了,你去研究研究怎麼滅亡的,就是不再相信宗教了。宗教沒有了,文明就衰退了,到最後在地球上消失了。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再看看中國古代帝王對於宗教教育的重視,一直到滿清。滿清的晚年,慈禧太后搞迷信,這對國運的影響非常大。管理佛教、道教的,皇上自己管,儒家這一支交給宰相去管。他是用儒治國,用佛教化老百姓,皇上親自掌握,用道教這種儀規祭祀祖先,祭祖,祭祀天地鬼神,這皇上全用上了。儒治國,佛化民(教化老百姓),道祭祖,統用上了。道家重視因果教育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講得非常仔細。
佛法究竟圓滿讓你看見,那是什麼?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從哪來的?是我們自性所變現的。它沒有說是哪個神造的、主造的,沒有。《六祖壇經》很多同學讀過,六祖開悟最後一句話,說的是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極樂世界就是自性能生的萬法,純淨純善,沒有絲毫染污,所以極樂。我們這個世界,娑婆世界,是自性能生萬法,是自性生的,沒錯,但是上面加了個東西在裡頭,它有個附帶的,附帶的是什麼?唯識能變,它產生變化了。自性所生的,它沒有變化。所以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,沒有變化,沒有生老病死苦。我們這個世界上人,生到這個世界來,先在母親懷胎十個月,那苦不堪言。極樂世界沒有,他不是胎生,蓮花化生。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是坐在蓮蓬上,佛拿著蓮花來接引你,你看到花了,你爬上去,坐在蓮蓬當中,花合起來了。佛把這個花帶到極樂世界,放在七寶池裡頭,再一次花開見佛,你的身心全部改造了。就在花裡面的時候,阿彌陀佛用四十八願無量功德把你的身相塑造像什麼樣子?跟他一模一樣,佛的身相是個標準,往生的人跟他統統一樣。我們怎麼能認識哪個是佛、哪是眾生,人相貌都一樣,高大也都一樣?能認識,因為你有神通,你有智慧,你不會認錯人。相好光明,身有八萬四千相,貴相、好相,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,每一道光明有八萬四千諸佛如來在那裡講經教學作佛事,在作佛事,真妙!我們要知道。
湯恩比說過了,孔孟學說可以救現代社會、可以救國家、可以救全世界。儒家的典籍很多,從哪裡讀起?這一部《四庫全書》就沒有人能夠讀得完。我向商務印書館,它第一次印的時候,我跟它買了一套。總經理告訴我,這個書,假使這個小孩一生下來就會讀,讀了一百年還沒讀完,一天讀多少時間?讀十個小時。一百年還沒有讀完,你就知道這分量多大。佛教的《大藏經》浩如煙海,怎麼讀它?唐太宗治國,不知道用什麼方法,二十七歲做皇帝,那麼大的國家,那麼多的人口,怎麼辦?他找了幾個大臣,就從《全書》裡面,從三皇五帝到前面的晉朝,二千五百年,歷代帝王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這些文字記載,統統在典籍裡頭找出來抄給他看,這就是《群書治要》。我們有一套擺在這裡,這是一套,不是兩套。就靠這個,大唐盛世全靠這部書。唐朝時候沒有印刷術,印刷術,宋朝時候發明的,宋以前的書統統是手寫的,所以分量不多,只有文武大臣他才能看到。他們看到,要講解給他的部屬聽,等於說給他的部下要上課、要教導他們,全靠這個。
這部書是《四庫》的精華篇,現在這個社會迫切需要,每個國家領導人都需要,地方領導人都需要,工商業的老闆也是領導人,他們也需要。全書五十卷,也不是一般人都能讀的,怎麼辦,急著要用?我在馬來西亞,兩位首相都告訴我,趕快翻出來,他們想看。我想了個主意,叫《36O》,在這套書裡頭,我們現在社會迫切需要的,選三百六十小段,編成一本小書給他們。他們不懂中文,翻成英文。看到了,非常喜歡,當寶貝,天天在學習,好現象!現在我們這個《36O》出第三冊了,我估計要出八冊,就出全了,一年只能夠完成一冊,一冊多一點,估計還要五年才能完全翻出來。現在有英文的翻譯本、有德文的譯本、法文的譯本、西班牙語的譯本、俄羅斯文的譯本、韓文的譯本、日文的譯本,有這幾種譯本。我們希望是每一個國家他們使用的文字統統翻成,讓全世界人都念這部書,都研究這部書,都能把這部書的教訓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中國文化統合全世界。
別的國家做不到,為什麼?心量不夠大。中國人的心量大,能包容。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,佛教是印度的,到中國來,中國人尊重,不但沒有排斥,而且完全接受,把它發揚光大。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,中國本土文化融化了佛教文化,三教成一體,三教是一家,這個非常難得。這是外國人看到歡喜,他們做不到,他們保存他們的,別人的,不同的,他把它丟掉了,不准你學習,讓它自己滅亡了。但中國人不是這樣的,好東西他統統融會貫通,這個是有五千年歷史來做證明。佛教經典梵文寫的,梵文是拼音的文字。拼音文字有缺陷,二、三百年之後,人就看不懂了,為什麼?言語變了,看不懂了。像現在歐洲,歐洲人對於他們的祖先三百年前寫的東西,現在看不懂,跟中文不一樣。中文是用文言寫的,中國老祖宗知道語言會變,文字不會變,就文言不變,所以凡是要傳給後代,傳千年萬世,一定要用文言文來書寫。你只要學會文言文,幾千年前老祖宗留下來的珍寶,全是你的受用,你受用不盡。所以一定要用文言寫。佛經到中國,全部翻成中文,翻成文言文,原書呢?原書不要了,沒有一部書留傳下來。我初學佛的時候感到很驚訝,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,原本為什麼不留下來?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告訴我,原書沒有用處了,為什麼?意思翻得完整,沒有翻錯,中國的文字比梵文好。梵文幾百年之後就沒人懂,文言文是每個人都懂得的,個個人都能夠讀的,這個文字好。
所以文言文要提倡,我是希望二十年、三十年之後能夠變成全世界所通用的文言。每一個國家民族都有好東西,統統翻成文言文,才能永遠的保存,不會變質,不會讓後人錯解意思。全世界,是中國獨有,任何國家、族群都沒有這種工具。這是文明的載體,不能不學。歐洲,瑞典是個小國家,有一個學者在中國教過書,高本漢,他在晚年告訴人,中國的漢字不能改。漢字,每一個字裡面都有智慧,智慧的符號,它是叫你看的,不是叫你聽的,你看就明白了。拼音的文字完全靠聽,中國這是靠眼睛看的,表意的文字,不是表音的,有它獨特的優點。所以漢字不可以改,文言不可以廢除,經書必須要讀。歐洲的漢學家,他研究中國歷史、研究中國文化,熱愛中國,他說如果真有輪迴,他下一輩子想到中國來投胎。寶在中國,要認識。《四庫全書》是寶,它能幫助你自己一生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,你要不要?它能幫助你一家和睦,家和萬事興,它能幫助你事業順利,能幫助社會安定、能幫助國家富強、能幫助天下太平。世間什麼寶能幫助得了?這個東西能幫助,放在此地的二十冊,唐太宗挑選出來的,《四庫》的精華。有這一套就夠了,你全通了。
儒家重點、主要的,宋朝朱夫子所編的四書。早年方老師介紹給我,他原先是介紹《華嚴》,佛教的,《華嚴經》是佛教概論,佛家所有的宗派典籍統統是《華嚴》裡面流出去的。《華嚴》是佛教的根本,就稱根本法輪,有理論、有方法,還帶表演,表演就是五十三參。老師告訴我,哲學概論,在全世界沒有一種概論能超過《華嚴經》的。他編得太好了!朱夫子,我相信他讀過《華嚴》,應該是從《華嚴》裡面得到啟示,他替儒編了一個概論,味道很像《華嚴》,是什麼?四書,四種,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。《大學》是方法,是戒律;《中庸》是理論,是哲學;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就是五十三參,表演。你看夫子如何將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落實在自己生活上,落實在自己工作待人接物,他做到了,做得非常圓滿,稱聖人;孟子也做到了,也落實了,做得沒有夫子那麼圓滿,賢人。稱孔子為至聖,稱孟子為亞聖,比孔子低一等的就是亞聖。所以儒家講孔孟,佛法講佛菩薩。你就曉得四書多重要。佛是《華嚴》,儒是四書,有這兩樣就身修、家齊、國治、天下平。
要更簡單的,佛法,《華嚴》的分量還是很大,比這部書還大,大很多,那還有一個中本《華嚴》、小本《華嚴》,我們就有救了。中本《華嚴》是什麼?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這是佛法裡頭的精華,這個裡面有圓滿的佛法,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全在這本書裡頭,不多。所以我們要想學佛,我要精華篇,又要完整,不能漏掉的,這部書最好了。小本的就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那個太簡單了,意思全有了,要內行人,外行人很困難。要內行人,讀過《華嚴》、讀過《無量壽》,再受持《阿彌陀經》,很好,全包括了。如果要沒有學這些大經大論,這小本《阿彌陀經》,你看不出它的好處,你看不出來,有大本的基礎才能看小本。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你看品題上,黃念老為我們透的信息,一一光中現千億佛,一一佛說妙法,說給誰聽?「安立無量眾生,如是重重無盡不可思議功德」,這是什麼?這到極樂世界,你就見到了,你就得到了。極樂世界很容易去,可以說這個世間人人都有分,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遇到,遇到相不相信,相信了願不願意去,如果願意去,沒有一個是漏掉的。這經的好處!學明白、學清楚了,對這個世間看法不一樣了,完全不相同。怎麼個看法?像莊子所說的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整個宇宙是一個自己。這叫什麼?法身,契入這個境界就是證得清淨法身,整個宇宙是自體。惠能大師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萬法是全宇宙。一樣都沒有漏掉,圓圓滿滿、完完整整的宇宙跟自己一體。所以同體的慈悲心生出來了,你自自然然愛一切眾生、愛花草樹木、愛山河大地,就像愛自己的身心一樣。這是什麼人?這就成佛了,這就成聖了。西方人說成神,中國人講成聖,印度人講成佛,名詞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「寶蓮」。這一段講蓮花,一共分六個段落,寶蓮,就分六個,第一個「寶蓮周遍」。經文:
【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。】
極樂世界的蓮花到處都是,美不勝收,清淨無比。註解裡頭說,「文中首明寶蓮,次明蓮光中佛」,寶蓮光中現佛相。「於寶蓮中,又含六義:一者,蓮花周遍國中」,這是第一個,告訴你到處都是的。第二,蓮葉的數量。我們這個地方的蓮花花瓣不多,而且花瓣很大;極樂世界的蓮花花瓣很多,有一點像我們的菊花一樣,菊花花瓣細長,很多,極樂世界的蓮花花瓣很多,細長。所以說佛的眼睛像蓮花瓣一樣,要是像我們世界的蓮花就很不好看,極樂世界的蓮花花瓣細長。第二段說:
【一一寶華。】
就是蓮花。
【百千億葉。】
這葉很細長,『百千億』,百千億這麼多,一朵蓮花這麼多的葉子,跟我們這邊不一樣,葉多。我們再往下面看經文:
【其華光明。無量種色。青色青光。白色白光。玄黃朱紫。光色亦然。】
這是舉六個例子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光色無量。蓮花本體,即是光明」。這是什麼?自性裡面的光明變現出來的蓮花。自性裡頭本具的,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三句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光明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自性裡頭本具的,不是外頭來的。所以我們修行,只要明心見性,在這個世界沒辦法,環境干擾太大了,我們沒法子得定,沒有辦法見性,不得已我們到極樂世界去。到極樂世界,那個地方的環境好,統統是助緣,沒有障礙,人幫助你、成就你,一切萬物也是幫助你成就你,是個非常理想修學生活的環境,到那邊去成佛,這就對了。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成就極樂世界,目的就是幫助我們這些人脫離一切修學的障礙,到一個無障礙環境裡面快速成就,彌陀的本願。我們感恩,具體報恩就是往生極樂世界,滿足阿彌陀佛的願望。所以蓮花本體,即是光明,「故曰其華光明。又蓮華色類無量」。這裡舉出青色、白色、玄色,玄是黑色的,黃色,朱色是紅色的,紫色的,「此六為例,以攝無量」,舉幾個代表,來代表極樂世界七寶池中所現的光色無量無邊。青色的蓮花放青色光,白色蓮花放白色光,「玄黃諸蓮,亦各放其本色之光。故云光色亦然」,它的光明、色彩跟花體是相應的。
下面第四段,「妙寶映飾」。極樂世界確實珍寶的世界。
【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。映飾珍奇。明曜日月。】
「妙寶莊嚴。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」,摩尼是印度人稱之為寶,摩尼寶,「莊嚴蓮花。諸寶皆是奇珍(稀有),故曰珍奇」。這個地方含攝的意思是告訴我們,我們這個世界沒有珍寶。我們這個世界也有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、寶石這些名稱,要跟極樂世界珍寶去比,太粗糙了,好像有一點點像,不能為比。這什麼意思?這個意思是實實在在叫我們把這個世界一切珍寶捨掉,到極樂世界去受用真實的珍寶。這兩個一比,我們這個珍寶是假的,那個地方是真的;而且那個地方真,並不珍貴,我們這個地方稀有,就珍貴了。那邊太多了,隨心所欲,想要什麼它就現什麼,不想要的時候它就沒有了,不會造成垃圾,不會造成染污。這個世界,諸佛剎土有,比不上極樂世界,為什麼?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之前,用五劫的時間到一切諸佛剎土裡頭參學,諸佛剎土裡有好的統統要,不好的全不要。所以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世界真善美好的大成,好東西都在極樂世界。因為我們如果留戀這個世間的珍寶,極樂世界就不能去了,去不了。你心裡頭有妄想、有雜念,障礙你念佛往生,是這麼個原因。你心裡所想的、所要的、所歡喜的,極樂世界全有,超過這個世間千萬倍都不止。
你看我們這身體,怎麼能跟極樂世界人比?第一個,我們每天需要飲食才能維持生命,極樂世界不需要;他是法性身,我們是物質的身體,身體是物質。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,四分裡面,是阿賴耶的相分,阿賴耶就是染污,體不清淨。阿賴耶是妄心,有煩惱、有習氣,有貪瞋痴慢疑。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,不但沒有煩惱,習氣都沒有。大乘經上常說的自性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眾生跟佛的差別就在這一句。我們修行修什麼?把這些東西放下,就成佛了。放下執著,於一切法當中不執著,就證阿羅漢果;放下分別就證菩薩,菩薩平等。阿羅漢還有分別,有分別就不平等,阿羅漢沒有執著,所以他得清淨心。菩薩呢?菩薩不分別了,他得平等心,平等比清淨高。佛呢?佛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都沒有,不起心不動念,這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覺了。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是佛法修學三個等級,最高是覺,其次是平等,再其次是清淨。不放下心就不清淨,徹底放下,讓清淨心現前。
怎麼練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眼見色,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不執著,沒有執著,這就是阿羅漢;不但不執著,連分別心都不起,那這個人是菩薩;再往上提升,沒有起心動念,這是佛。眼在色,色塵,耳在音聲,鼻在香臭,舌在五味,身在觸,接觸外面一切萬物,不起心不動念是佛;不分別,菩薩;不執著,阿羅漢。修什麼?就修這個。用什麼方法修?方法很多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方法太多了。淨土宗念佛法門的方法,就是一句佛號,你只要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心裡頭只有這句佛號,就決定生淨土。
這個法門妙,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榜樣。我們這裡有一張,這張照片是海賢老和尚,他是二O一三年,就是前年,二O一三年一月走的,一百一十二歲。年歲雖然這麼大,他的體力跟年輕人一樣,每天在田裡面工作。農民出身,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。二十歲出家,師父看中這個人,這個人的優點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聖賢學問就需要這樣的人,識字不識字沒關係,他能成就,成就什麼?他能成佛,也就是說他可以修到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他真做到了,做到這一點就是禪宗所說的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」。惠能大師是個好例子,惠能大師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他有智慧。海賢老和尚他修學的程度,可以說跟惠能大師是平等的、跟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。能大師是頓超,這在中國歷史上,能大師過去沒有見到過,能大師以後也沒有再看到第二個,頓超,一聽就開悟,真開悟了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的樣子,他是漸悟,他不是頓悟。師父教他念這句佛號,我看他的光碟、看他的《永思集》,我感觸到他得功夫成片應該在二十五歲前後,也就是三年到五年的時間他得到。得到這個信息,這是念佛功夫最淺的,雖然最淺,保證你往生。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會給你送信息來,或是在定中,或是在夢中,你見到佛了。佛會告訴你,你還有多長的壽命,等你壽命到的時候,佛來接引你。預先告訴你,你心就踏實了,心就定了,決定得生淨土。如果沒走,再提升,五年到十年,提升到事一心不亂,等於阿羅漢,往生極樂世界,是生在方便有餘土,地位高了。再念到理一心不亂,頂多四十歲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他生極樂世界,是生實報莊嚴土,法身大士,跟惠能大師一樣。這個時候,他什麼都通了,什麼都知道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,他沒有一樣不通的,沒有一樣不知道的。所以說一部經通了,一切經全通了,問題在個通。
所以佛法的修學,叫你讀經、念經,念經幹什麼?念經是修定。知識分子喜歡讀書,就投你所好,你喜歡讀書,就用讀書的方法修定,修禪定。怎麼修定?讀書,字沒有念錯,句子沒有念漏掉,沒有念顛倒,什麼意思完全不理。經裡頭沒有意思,不要去想這什麼意思、那什麼意思,那打妄想。修定裡頭加上妄想,這定不能成功,不可以有妄想,就是一直念下去。念多少?念一千遍,古人講的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一千遍念了之後,這個書裡什麼意思自然明白了,無師自通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我們現前有兩個例子,大家都知道,劉素雲居士,就念《無量壽經》,一天念十幾遍,念了多少年?二十年了,她通了,真通了。有很多她沒有看過的經,別人拿來找她,向她請教,她都能講得清楚。還有一位,北京胡小林居士,很多人都知道他,他來告訴我,他說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四句話是真話,不是假的。他自己做了實驗,六年的時間,他專讀《大乘起信論》,就一部經,一門深入,念了三千遍。他說第一千遍念完的時候,這個論裡面的意思大概他都懂,沒有看過註解,也沒有人教他,他懂;第二個一千遍念完之後,深入,有深度的了解,意思更廣泛;到三千遍念完之後,開悟了。
所以学佛没有老师行不行?行,能成就。释迦牟尼佛没老师,他四十九年讲这么多经,谁教他的?他跟谁学的?没有。这个要知道。为什么?见性了,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,《华严》,自性华严;《无量寿》,自性无量寿,字字句句无量义。真正开悟了,大彻大悟,字字句句无量义。大悟的人,这一部经无量义,小悟的人做不到。大悟的人,菩萨。我们就知道,开悟,开悟的秘诀就是禅定,用读书的方法修禅定。禅定是什么?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着,那就是自性本定,就生智慧。所以权教菩萨还不行,权教菩萨没有离开十法界;别教初地以上脱离十法界,那是大彻大悟,全通了。权教菩萨通一大半,没有完全通,他必须还要向上提升。这个重要。我们就知道,学佛最忌讳的是妄想杂念、分别执着。妄想杂念是迷惑,不能见性,他没有造业。分别执着造业了,造什么业?轮回业,分别执着善感的是三善道,分别执着是不善,感的是三恶道。三善道、三恶道是六道轮回,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要想脱离六道轮回,放下执着就脱离了;放下分别就出十法界,就到一真法界去了,生实报庄严土,那是这个经上上辈往生。上辈里面也有上中下三品,上品八地以上,中品初地以上,下品初地以下的,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。
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极乐世界样样都有,样样都现成的,叫你起什么念头?我什么都不要带,连这个身体自然生变化,也不要带。这个身体到莲花里面,我们讲起化学作用,我们坐在莲花里头,莲花一合就起化学作用,时间很短。阿弥陀佛把这个花带到极乐世界放在莲池里头,就成功了,就成就了。等到你自己圆满成就,花自然开了。花开见佛,就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加持什么?加持智慧、神通、道力,跟阿弥陀佛好像是差不多,阿弥陀佛能做的,你也能做了。不是你自己修的,阿弥陀佛是自己修的,我们是托阿弥陀佛的福报,得他老人家加持的。没有他加持我们做不到,得佛的加持,得这么样的圆满。如果你有怀疑,怎么样断疑,让我生信?我有个方法告诉你,你把这部经念上一千遍就相信了,再念上一千遍,你就很想往生,这个世界统统放下了,真妙!
末后这段里头,我们把念老的注解念一遍。 「四者,妙宝庄严。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,庄严莲花。诸宝皆是奇珍,故曰珍奇。此诸妙宝放无量光,光具众色,色复生光。互映互饰。故云映饰。明超日月,故云明曜日月。」这曜是超过的意思。念老用《观经》的经文为我们作证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说,「一一叶间」,就是莲花有叶,这个地方是讲花瓣,「一一叶间,有百亿摩尼珠王,以为映饰。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。」这是《观无量寿经》上说的,跟释迦牟尼佛在《无量寿经》讲的是一样。
黄念祖老居士注解这部经,他知道这部经、这个注解有很多人反对,不管是什么原因,总是有麻烦。如果他作注完全用自己的意思注,纵然没有注错,别人也说他错。你是个在家居士,你有什么资格注这部经?过去注这部经都是祖师大德。现在人不服气,现在人真的是鸡蛋挑骨头,无事生非。为了避免这些事件,他老人家用集注,不是我说的,是佛在经上说的,用了八十三种经论、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著作来注这部经。每一句,你看括弧出处,让你知道这不是我说的,这是《观经》佛说的,字字句句都有出处,用这个来解释。所以经,莲公会集的经,真经。在大陆上,宏琳法师把它讲清楚、讲明白了,也是举了许许多多的例证,说明这个经是真经,每一句、每一个字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,没有敢改动一个字。我们要相信,不能怀疑。注解是一切经论里头选出来的,祖师大德著作里面挑选出来的,决定是正知正见。我们有理由深信不疑,这样才能得到真实利益。
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所以我就选这一种,我这一生后半辈子就讲这一部经。学校邀请我去开课,我也只讲这部经,我的课程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用夏莲公的会集本,也就是采取念老的集注。我开这门课,想学佛教的,我把这部书看作是佛教概论。佛教概论原本是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太大了。这是中本《华严》,就是中本佛教概论,把佛教的宗派统统包括在其中,特别是念老的注解上写得很清楚、很明显。
下面第五段,「莲华大小」。这是一看就能理解。
【彼莲华量。 】
『量』是大小。
【或半由旬。或一二三四。乃至百千由旬。 】
注解上,「宝莲之量,从半由旬,至百千由旬」。大小不一样,为什么?往生的人念佛的功夫不相同,功夫差一点,莲花就小一点;功夫深的人,功夫得力的人,莲花就会大一点。所以我们要争取,争取什么?争取大莲花,争取光色美好的莲花。这个世间不要争,这个世间要争的话,极乐世界去不了。这个世界的都放下,他们要争都给他们,我们都不要,我们到极乐世界去,这样才好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看视频版请复制下面链接↓直接搜索
或在手机浏览器复制粘贴打开
https://new.jingzong.org/web/video/
player/cid/51/cnum/02-041/num/
02-041-0291/pid/9.html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