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问:念佛者多,成就人少,是否在大乘菩萨的菩提心性上出现了问题?
答:可以这样说法,原因很多,这是一个原因。菩提心就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念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有没有这个心,这很重要。
你看看四十八愿里面,十八愿是讲念佛,「一向专念」,十念必生,但是十九愿是讲「发菩提心」。
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专讲念佛的方法有两段经文,夏莲居老居士的本子,就是「三辈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这两品。在这两品里面,我们读到,无论是上辈、中辈、下辈,还是一心三辈,最重要的两句话,都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每一段都有这句经文,你就晓得这句经文是多么重要!
「发菩提心」是第十九愿,「一向专念」是第十八愿。所以有人就执着十八愿,日本人讲本愿念佛只讲第十八愿,没有讲十九愿,这是有问题的。跟《无量寿经》讲的不相应,《无量寿经》明明讲两句,他只要一句,发菩提心他不要,他专要一向专念,这个往生有问题。
本愿是着重在四十八愿,这是正确的,但是决定不是四十八愿里头的一愿,其它的都舍掉,这错误。
而自古以来,这些祖师大德教导我们,都是《华严》里面的教义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四十八愿里头任何一愿一定包括其它的四十七愿;多就是四十八,一就是任何一愿。任何一愿都要具足圆满的四十八愿,这就对。这才是净宗所讲的信愿行三资粮!不能执着一愿,舍弃其它的,那个不能往生。
你想想看,依旧是严重的分别执着,这怎么行?所以这些我们经读多了,你就会明白,你就懂得。这往生净土一定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。
念佛,大势至菩萨教我们的方法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我们有没有做到?这上也出了问题。我们念佛,心不清净,妄想太多,所以说是夹杂,严重的夹杂,功夫不得力。
学佛答问(第35集)2006/6/2
为什么做不到老实念佛-第81集
问:念佛之人不老实,是否为不明了「念佛成佛,念佛作佛」普遍的现象?
答:这个问也问的真实,确实不明了「念佛成佛,念佛作佛」,所以他不老实。
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,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,这个问题也很严重。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,他没有出离心,对这个世间他还留恋,他放不下。
所以他了解宇宙人生真相,他肯放下,放下就不难。知道念佛成佛,念佛作佛,他就有最好的选择,他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。所以一定要知道世间真相,《般若经》上讲得非常清楚!
《般若经》多,你只抓到一部《金刚经》就够了,《金刚经》上抓到几句就够了,常常念着、常常想着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不是真的;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何必执着?
你再要晓得佛讲的「人生酬业」,这人生有什么意思?六道里头生死疲劳,毫无意义,你才会真的放下。放下之后,选择念佛成佛,念佛作佛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。
学佛答问(第35集)2006/6/2
问:底下一个问题,他说「我家里我一个人学佛,一家人都不学佛,天天都要吃肉,甚至於还要吃活的,那怎么办?」
答:你要欢欢喜喜的给他们吃,决定不能障碍他,不能够说你吃了它的肉,将来它要吃你的肉,决定不可以这样说法。你不必去理会这个事情。问题是你学佛有成就了、有成绩了,自自然然会感动你一家人。像这个经上讲的,孝养父母,和睦亲族,你能够把三福、六和统统都做到了,你一家人一定感动。等到你家人对你尊重了、对你佩服了,你说话他们就听了。你就可以先劝导他,不要吃活的,然后慢慢再去影响他。一定要用智慧来帮助他们,不能用感情去对待,用感情对待,你就失败了。
问:「每一个人都怕老、怕病、怕死,有什么方法叫我们不老、不病、不死?」
答:有办法!你作了菩萨,就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你看看哪一尊菩萨老的?你要真正作菩萨才行,假菩萨没用处,要作一个真正的菩萨。真正菩萨如同世尊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,你对於经教要受持、读诵、为人演说。受持就是你要做到。今天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知道是最殊胜的宝典。就依照《无量寿经》去做,经上怎么讲,我们就怎么做。不折不扣,认真努力,你能做个三年,一定就变样子了。第一个,体质改变了,你的身体愈来愈健康,容貌变了,为什么?你的心地清净、慈悲,相貌变了。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就统统都做到了。你做到了之后,会影响别人,让别人效法你,向你学习,所以自度之后才能度化别人。自己没得度,要想度别人,非常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