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问答

道理懂了那么多,为什么脾气还这么大?


    生气,在佛教中称为“嗔恨心”。是对我们不愿听见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。

    尤其是“自我”受到伤害后,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。

    有一个婆罗门生养了一个瞋心很重的女儿,经常触怒婆罗门,惹他生气。有一次,女儿又把婆罗门气得七窍生烟,因而萌发杀女解恨的念头。继而念头一转:“我还是先去拜访佛陀,或许佛陀有方法可以教导我。”

    于是婆罗门来到佛前,向佛陀请问二个问题:“杀什么样的人无罪?什么方法能够令心安稳无忧?杀什么样的人才能受到佛陀称赞?”“这很简单,你好好记住!杀瞋心、恨心,可使心得安稳无忧,也就能得到我的赞许。”佛陀这样告诉婆罗门。

    世人大多容易瞋恨,因而经常发生不幸事件。其实世上并无可瞋可恨而非杀之不可的人,唯有“瞋”、“恨”才是该“杀”之物。

    佛说遗教经说:嗔心甚于猛火,常当防护,无令得入。劫功德贼,无过嗔恚。《大智度论》则说:嗔为毒之根,嗔灭一切善。五毒中后果最严重的就是嗔恨心,让人损失功德、失去福报。

    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讲,嗔恨心是修行最大的障碍。对于世间人来说,嗔恨心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,轻则导致做事情不顺,影响人际关系;重则危害身体健康。

    因此,当嗔心生起时,我们应当学会观照自己的心,而非顺着这一心理惯性继续。很多时候,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。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,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、壮大。嗔心正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。

    所以,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,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,使自己安心、静心。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