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要晓得什么叫做功夫。
一天念多少声佛号、磕多少个大头,拜多少忏、念多少经,那不叫功夫,那叫课诵。
课诵做得多,没功夫。好像什么?书念得多,天天念书,一考试得个零分,不及格,及格是功夫!你考试,分数是功夫,高分数,那是功夫。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心还被境转,等于零,喊破喉咙也枉然。
一天一声佛号也没念,什么境界都转不动,给诸位说,这叫念佛人。他怎么叫念佛人?他没念佛!他念佛为什么?念佛就是为了不为境转,觉而不迷。他是觉而不迷,他没念就是念,「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」,就是这个境界,要明理!
可是在这个境界里面,这个人念不念佛?他一定念佛。他为什么念佛?教别人念佛,这叫大慈大悲。
他的确不要念,他很清净,一天到晚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看到他念佛,别人也跟着念佛,就是劝别人念佛,做一个样子给别人看,教别人效法,这叫大慈大悲,这是度他、化他。
如果修学净土法门的老和尚,他一天到晚一声佛号都不念,别人会跟他说:你叫我们念佛,你都不念,我念这干什么?
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,他心多清净!你看他老人家手上拿着一串念珠,一年到头从来没有放过,阿弥陀佛挂在嘴上,一天没休息过,给念佛人做一个榜样,给初学人做个榜样。
我教你们念,我天天念,不是我不念才叫你念,我天天念,我才叫你念。我们初学的人看到心服口服,果然没错!这是佛菩萨的身教,佛菩萨舍己为人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3集)1984/12
念佛愈念愈烦恼是什么原因-第45集
什么叫观照?凡是我们在日常待人接物,能够依理智去观察,就叫做观照;如果动感情就迷了,观照就失掉。什么是情?喜怒哀乐爱恶欲,七情,佛法里面所讲贪、瞋、痴、慢、身见、边见、见取、戒取、邪见,都是情,都是烦恼,这就是迷,迷的相。
譬如我们眼见色,合自己意思起了贪心,迷了。理智里头不迷,理智里头没有贪心。不合自己意思起瞋恚心,也迷了。晓得自己迷了,这就叫观照,就是你自己晓得自己迷了,我在这个境界里面怎么又起贪瞋痴?一句佛号提起来就是观照,「阿弥陀佛」,回过头来把你的迷情转变成佛号,这是初步的观照功夫。
如果我们佛号是这样念,得力了,一天到晚烦恼都没有。烦恼才起来,「阿弥陀佛」,烦恼就没有了,一句阿弥陀佛就把烦恼给化解,他怎么不自在?不懂得这个道理,「阿弥陀佛」愈念烦恼愈多,本来就很烦恼,再念愈念愈烦恼。
有的人以为:你一天到晚叫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会生气!譬如小孩一天到晚喊妈妈,妈妈气死了,这么烦!阿弥陀佛不生气吗?他不知道这个意思,阿弥陀佛是自性觉,念佛是唤醒自己圆常大觉。
我们在迷的时候需要念佛,需要把觉性常常唤起来,就是要用观照功夫。觉悟的时候还要常常念,为什么?初初觉悟,这个力量薄弱,如果不念又容易迷。
所以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能够在起心动念之处,提起佛号,把这个念头化解掉,这叫功夫得力。你能够保持你的清净心,二六时中身心清净,智慧增长。无论处什么事情,你都比别人看得清楚,比别人高明,你念佛才会有受用。
念佛不迷信!这是「无量光」的意思,所以它有观照的功夫在里面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8集)1984/12
为什么念佛不得力-第48集
我们平常天天念佛,为什么佛号转不了境界,消不了业障?没有用「一心」,所以佛号不得力。如果你一心念,这个佛号当然就得力。
所谓「一心」,最简单的说法,一句佛号之中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叫一心念。
一面念佛是一面胡思乱想,不但不能消业障,念念都在造业。念着佛还打妄想,还胡思乱想,这个业可造大了。所以要晓得,一心念佛。
为什么念佛?『求愿往生』。没有第二个想头,一心一意就是想求西方极乐世界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3集)1984/12
念佛如何与自性相应-第44集
我们要问:我们每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,有没有显出自己的圆常大觉本体?天天念,愈念愈迷惑,没能显出来。这什么原因?不晓得这一句佛号的意思,显不出来!
要知道我们的心在境界里面是念念迷,迷的相就是不觉,迷的相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就迷了,分别、执着就迷了。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境的时候,眼见色,耳闻声,心里面才动一个念头,这一动念就迷了。如果你有警觉心,才起念的时候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把你这个迷就打破了,与觉性就相应。
「南无阿弥陀佛」这六个字都是印度话,它的意思是「皈依无量觉」,皈是回来,从迷那里回来,回来要依靠什么?依靠无量觉,我样样都要觉,样样都不迷。
换句话说,在一切境界里面,样样都要如如不动,都要清清楚楚,不分别、不执着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又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觉性,这里面就具足圆满的智慧,就具足圆满的德能。
念佛人要是不懂这个道理,把这句佛号当作唱歌来唱,不懂意思那没用处,那就是古人所说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为什么?与你圆常大觉本体不相关。殊不知这一句名号,声声把自己圆常大觉唤醒,恢复过来。
这个修行的方法,执持名号,正为显此觉体,没错!这个佛号与自性相应,佛号就是自性。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8集)1984/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