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净土大经科注(第四回)精华节录
【永离热恼。心得清凉。所受快乐。犹如漏尽比丘。】
『漏尽比丘』是阿罗汉。「漏」是烦恼,这个地方所指的,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断尽了,证阿罗汉果。阿罗汉所受的快乐,我们人间、天上都比不上,天有二十八层天,不能跟阿罗汉相比。
我们看注解,第三十愿,『永离热恼,心得清凉,所受快乐,犹如漏尽比丘』。「是为乐如漏尽愿」,这把科题标出来了。「热恼」是烦恼,「为剧苦所逼,身热心恼,故名热恼」,人在有怨恨或者贡高我慢都有这个现象。
发脾气,发火,所以脾气发的时候脸都红的,身上都变热,恼怒。剧苦所逼,热恼。永离热恼,现前就能得到,谁能得到?念佛的人能得到。念佛的人,二六时中就是一句佛号,念念相续,佛号不中断。功夫得力的人,看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,看山河大地就是极乐世界,他「心得清凉」,清凉自在,这是现在得到的。
永远离开热恼了,热恼是瞋恚、贪婪、愚痴,贪瞋痴慢,热恼。为什么他能永离?他知道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所以他肯放下,他欢喜放下。一般人为什么放不下?他当真,他以为是真的,那就放不下。
真正知道它是假的,你就不当真,于一切境缘当中没有得失。遇到了、得到了没有欢喜心,没有贪恋的心,失去了、丢掉了没有瞋恚,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,心上就是阿弥陀佛,这就对了。
阿弥陀佛比什么都重要,海贤老和尚有一句话,那个话我们要记住,他老人家曾经说过:「阿弥陀佛就是我老和尚的根!」这句话重要,他有根,我们都没根。有根,正定聚;没有根,不定聚。他真的有根,一切时一切处他没有丢失,生活,穿衣吃饭没丢失,工作没丢失,待人接物也没丢失。
待人接物在他的感受当中,就彷彿在极乐世界,看到一切众生诸上善人,都是弥陀、观音,法喜充满。所以老和尚一生没有发过脾气,没有跟人家争高论低,没有,处处谦让。真能放下,为什么?极乐世界他看到了,阿弥陀佛也见过面了,极乐世界真好,和这里完全不一样,所以这个世界他全放下了。
净土大经科注(第四回)(第193集) 2015/3/30
古德常说佛法是“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”,但是又说“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”,什么原因?没智慧。没有智慧,慈悲就有麻烦,方便就堕落了。有智慧的慈悲是佛菩萨的慈悲,没有智慧的慈悲是凡夫情识里面的慈悲,不一样。
慈是什么?慈是爱,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?这个爱是理性的,不是感情的。理性随顺性德,感情是随顺烦恼。譬如父母爱子女,一定会给子女做好榜样,会好好的教导他们,子女无知犯了过失,要把它纠正,有的时候要呵斥、要责备,那都是爱的表现。如果是感情的,小孩做错事情,父母不惩罚他,将来会干更大的坏事;而狠狠的教训他一顿,以后他不敢再做坏事。这个处罚就是慈悲,是真正的爱。
老师在教学过程中,也要恩威并施。学生有性情很好的、很善良的,老师对他很慈爱,他蒙得老师的慈爱,会努力精进,不辜负老师的期望。有一类顽皮的学生,老师对他不严厉的话,就不能治他的病,所以老师对这一类的学生要用严厉的处罚,他才不敢越轨。
众生根性不相同,佛菩萨度众生的方法也不一样,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,胜热婆罗门是如来化身,用愚痴接引众生;甘露火王也是如来化身,用嗔恚、严厉的刑罚接引众生,手段不一样。
五十三参,就是告诉我们,面对现实的社会,对什么样的人,就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接引他,法千变万化,不是一成不变的,目的都是帮助他觉悟。存心、目的是纯善,决定是利益众生,没有损害。
无论善人恶人,都是示现给我们学习的榜样。善人,我们学习他的善行;恶人,是提醒我们不要犯同样的过错,心里平等对待,一样恭敬。不能说“这个恶人无恶不作,算了,我们不要跟他往来”。
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”,要是舍弃恶人的话,就不是在学佛了。要把对立化解,化敌为友,化怨为亲,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。于一切作恶的众生不生分别心、不生嫌弃的心,应当要生慈悲心、怜悯心,知道他本性本善,本来是佛,要帮助他转恶为善、转迷为悟。我们以真诚心帮助他,就能感化他,帮助他回头,这真正是了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