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助念时没有出现瑞相,是否佛不摄受亡灵? -第886集
问:助念时,没有出现瑞相,是否佛不摄受这个亡灵?
答:佛没有摄受不摄受的。
如果说佛还有摄受不摄受的,这尊佛是凡夫。为什么?他有分别,他有执着,这是讲不通的。众生跟佛菩萨只是讲感应,众生有感,佛有应;摄受也是讲感应。
什么样的佛来接引众生,完全是众生自己念力、愿力所成就的。不是心外有一尊佛来接引,那就错了。所以弥陀来了,自性弥陀;观音来了,自性观音,你所往生的,唯心净土,这是正确的。
心性之外,另外真有个净土,这是错误的,没这回事情。所以记得是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,你要记住这是真的。
答香港参学同修(第95集)2008/5/2
父母脾气怪异,怎么办? -第67集
问:父母脾气怪异很难沟通,应如何与其沟通?
答:这是你尽大孝的机会,如果很好沟通,你的孝心很难看得出来;很难沟通,你有耐心能沟通,大孝子,这是好机会。
你可以读读我们中国历史上舜王的故事,舜王的父母跟兄弟是最难沟通的,你看他怎么做法?他居然用了三年把一家人感化,中国人讲孝行,二十四孝他在第一。
这是尽孝的一个好机会,你可以成为中国第二个舜王,这是真的,现代的大孝子,能感化母亲。你肯定人性本善,决定可以能感化他,感化不了是自己做得不够。
学佛答问(第34集)2006/5/26
戒是生活的规范,大家在一起生活一定要有秩序、要有规矩,团体才不至於紊乱。除了佛陀制定的戒律之外,还有团体根据个别情况,还有自己的团体共住的规约,这些都是属於戒的范围。必须知道,戒是戒自己的,不是拿来戒别人的。
为什么?因为修行要想得到成就,关键在定,也就是一心,正确的持戒才能帮助你修定。如果常常拿戒律去衡量别人,我们的心就总是不老实、不平静,修行就很难得定,很难得一心。在这方面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我们,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”。
真正修行人他的心专注在道上,努力在改正自己的过失,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?如果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、放在口上,那是绝大的错误,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了。
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,“只管自家,不管人家;只看好样子,不看坏样子;看一切人皆是菩萨,唯我一人实是凡夫”。正因为大家迷惑颠倒,不懂得管好自己,专门喜欢管别人。
不懂得改正自己的过失,太容易在意别人的过失,心里老是挂念著别人的过失,团体内部不和往往就是这个原因。所以祖师大德才苦口婆心的一再提醒我们,一定要反求诸己。看一切人都是菩萨,都是在教导我们,别人做得好的地方,是教导我们要向他学习。
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,是教导我们要自我警惕,不能犯跟他同样的毛病。所以都是我的好老师,不是凡夫,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是凡夫。懂得这样想法,就不会再去挑剔别人的毛病了。这是叫我们自律而不律他。自己做好了,别人自然会效法,这是身教的力量。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自律,这个团体自然和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