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共修的意义-第1061集



共修的意义-第1061集

  法语:

  共修的意义是依众靠众,彼此互相警策、互相勉励。年岁大的人看到年轻人都用功,自己生惭愧心,不能不发愤;年轻人看到老年人用功,也能够激发自己修学。这是共修真正的意义跟目的。  

  节录:

  共修的意义是依众靠众,彼此互相警策、互相勉励。年岁大的人看到年轻人都用功,自己生惭愧心,不能不发愤;年轻看到人老年人用功,能够激发自己修学的心态。这是共修真正的意义跟目的。

九八年早餐开示 1998/5/20  

  真正有了共修的制度,这是从马祖、百丈开始。这在中国佛教史上都非常著名的,「马祖建丛林,百丈立清规」,他们两位提倡共修,建立共修的制度。「中国佛教丛林制度」,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,印度没有的,是把佛教教学、修学制度化,这是好事情,非常难得!这个制度,类似于现在的大学。丛林就是大学,丛林的主席,现在我们讲「校长」,「首座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「教务长」,「维那」就是「训导长」,「监院」是「总务长」,名称不一样,他们的职责完全相同。所以中国的佛教丛林,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「大学」,这才提倡共修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14集) 2001/2/24  

  为什么要共修?是看到学习经教的人,把学习的东西当作知识,不能够依教奉行。就是说学习出了弊病,学习的人懈怠懒散,不肯依教修行。在这个之前,大家都能够依教修行,虽然没有人管,自动自发。不依教修行怎么?强迫他,我们大家在一起共修,叫依众靠众。大家在一块修,你就不能不来,上课参加,修行也参加,是这么起来的。而后才有各个宗派根据它自己修行的方法,制定课诵规矩,制定仪规,每个宗派不一样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411集) 2012/7/4  

  我们学佛的人,可以说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退转,很容易懈怠懒惰,自己原谅自己,不能精进,这是大毛病。这个毛病不能克服,纵然你对这个法门完全相信,没有怀疑,也肯发愿,最后还是去不了,什么原因?懈怠懒惰。这个懈怠懒惰就是魔障,障碍你,不能精进,不能成就。所以,一定要诸佛护念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62集) 1984/12  

  佛虽然护念我们,我们自己也得要有方便,这个方便就是参加念佛堂,依众靠众,有很多同学在一起互相勉励,互相督促,不让自己懈怠,这是一个好的方法。念佛,我一个人在家念不行?为什么要到念佛堂?当年远公大师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,是中国净土宗第一个道场,最初只有十八个人,志同道合。以后,念佛的道风有很多人知道了,也有很多人仰慕,也来参加这个念佛堂。到最后,他念佛堂一共有一百二十三个人,个个成就,这就是大家在一块共修能收到这样的效果。这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62集) 1984/12  

  人生真的是苦短,兄弟当中,同学当中,朋友当中,四五十走的、五六十走的,很多,能活到八十岁的不多,没有几个。八十以后风烛残年,不定什么时候走,说走就走了。一定要有这个警觉心,有一天的光阴,念一天的弥陀,这是正经事,这是真正向往西方极乐世界。

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(第160集) 2015/1/9  

  年轻人也不要认为我还很年轻,我将来日子还很长,靠不住!我们古人常讲,孤魂多是少年人,你能够保得住还能活几十年?谁都保不住!尤其这个世界意外的灾害太多了,哪一个人都不能保证。明年我还能不能在此地?不能保证,所以这个事情不能说年轻、年少。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,就要下决心;决心下得愈早,你把握就愈大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2集) 1990/7  

  共修是形式,这个形式在末法时期有它的必要性。末法时期众生业障确实比较重,一个人修行不容易提起精神,容易懈怠、放逸,不能认真努力,所以大家在一起修,所谓是「依众靠众」。看到别人,自己也得打起精神来,不好意思不参加。彼此互相勉励,互相警策,互相帮助,成就道业。

大乘无量寿经(第114集) 2001/2/24  

  一个道场,大众在一起共修,利益无边,一个人修学不容易,那要很大的毅力、愿心。如果这方面不够的话,共修就有好处,共修叫依众靠众。共修就有规矩,叫仪规,必须遵守,慢慢的养成一个习惯。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心里面真有阿弥陀佛,我们的修行,修净土才有根。

净土大经解演义(第179集) 2010/10/29  

  我们看到确实有专修净土的小道场,他们的仪规很简单,就是一部《弥陀经》、一句佛号。过去,印光大师的道场,灵巖山的念佛堂就是这样的。真正修净土的,早课里头楞严十小咒都不必要,就是一部《弥陀经》,接着就是赞佛偈、念佛,念完了之后回向,每天功课都是这样的。念佛堂住个三年五载,预知时至往生的比比皆是。

净土大经科注(第411集) 2012/7/4


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-273

  「随喜功德」。特别是加强对嫉妒障碍的过失,人家有好事,不能够嫉妒障碍,要随喜。随喜什么?帮助他,成就他的好事。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,他做这个事情对社会、对众生有好处、有利益,纵然是我们的敌人、冤家、对头,我看到了,我也要去帮助他。我正面去帮助他,冤家对头他不接受,他说我不怀好意。我们帮助他钱的时候,可以请别人转给他,不要用我的名字,我也帮助他了。时间久了,将来知道了,那个冤结就化解了。所以要修随喜,不可以有障碍。

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生命中1999/12/24 

  凡夫无量劫的习气,看到别人所做一些善事,我们做不到,他超过我们,嫉妒心就生起来,我慢心就生起来,接着再不好的,就想什么方法去破坏、去障碍他,那个罪业就更重了。你一念心里不平,一念嫉妒,这个业已经很重。所以菩萨教给我们,见到别人所做的一切好事,要知道随喜功德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140集)1999/6/7

  即使是冤家对头,他做一桩好事情,我们不要记这个冤仇,我们还要从中尽心尽力帮助他。为什么?这一桩好事是利益社会的,利益大众的,不是他个人的。如果为他个人利益,我们可以不必去赞助他;他这个事情是关系于大众的利益,那即使是冤家对头也要去帮忙。这是修随喜功德。尽心尽力去做,功德的成就,说实在的话,他的功德多大,随喜的人也那么大,这个不可思议。

大乘无量寿经(当生成就第一法门)(第3集) 1990/7

  嫉妒心是不是真的能障碍别人?不可能,别人有福报,你能障碍他吗?那因果律不就被推翻了吗?别人有福,挡都挡不住。我们何必造这个罪业?为什么不能成就别人、帮助别人,修随喜功德?随喜功德,跟他得的功德是一样大,真的提升自己的灵性,自己表现出是大德大行,那是大菩萨的心量,大菩萨的行业。如果再加以毁谤、批评,造的业就严重了。实在讲,我们是不是真的破坏他?没有,决定不会破坏他,破坏的是什么?破坏的是与他有缘的众生。

无量寿经菁华(第6集)2009/12/24 

  你障碍别人的好事,那个麻烦可大了,果报都在阿鼻地狱,尤其是障碍圣教的流通、圣学的修行。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,尽心尽力,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,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;换句话,障碍别人是障碍自己,这个道理不能不懂。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(第18集)2008/7/9  

  嫉妒、傲慢不但在世间法是严重的障碍,在菩提道中它的障碍更大,不但你道业不能成就,实在讲你对于佛法研究理解也有障碍。普贤这一愿特别对治这个烦恼,教给我们随喜,见到别人的好处,如同自己的好处,绝对没有一丝毫的嫉妒心。随喜,上品的随喜,是尽心尽力的帮助他,成人之美;中品的随喜,不能尽到全部的力量,也能尽到少分的力量;下品随喜,虽然自己没有力量能够帮助,我发欢喜心,欢喜赞叹,都是属于随喜。

无量寿经(二次宣讲)(第28集) 1990/4  

  你要认清楚事实的真相,它有好处,这个好处是能够利益众生的,能够利益社会的,他的好处就是我自己的好处;绝对不可以嫉妒,绝对不可以障碍。因为你嫉妒障碍不是对他一个人的,这个结罪不是对他一个人的,是对整个社会、对一切众生,那这个罪过就大。

无量寿经(第19集) 1992/6  

  所以,随喜是度自己无始劫俱生烦恼里面的嫉妒心。明了这个事实,最聪明的人,自己的心愿让别人帮你做圆满,最聪明的人不必自己去做。自己去做,多辛苦;有别人做,让人家做,好!我们在旁边帮他促成,圆满功德就是自己的心愿,就是自己的圆满功德。那一个做事情的人,我感激都来不及了,怎么会去嫉妒他!

无量寿经(第19集) 1992/6    

  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「成人之美」,成就别人的善行善事,就是成就自己的善行善事,在佛法里面就是庄严自身,这个一定要懂得。今天社会大家在竞争,用不着争,要知道让贤,要知道培养贤能,有这个能力的人要好好的培养他来接班;看到这个人确实有能力,智慧才干绝对不亚于自己,立刻就要让给他来做,这是对的。

无量寿经(第19集) 1992/6   

  佛为什么没有嫉妒心?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,现在法藏所造的,正是佛的心愿。众生为什么成不了佛?说实在话,没有一个良好的修学环境,这是不能成就主要的因素。现在法藏建立西方极乐世界,提供九法界众生最殊胜修学的环境,那一切诸佛怎么不欢喜,当然欢喜。法藏的成就,就是诸佛如来自己的成就,所以全心全力支持法藏比丘、协助法藏比丘,帮助他圆满成就;他的圆满,就是每一尊佛的圆满。佛的目的什么?希望众生成佛;众生成佛了,就是一切诸佛的心愿。

无量寿经(第25集) 1992/6
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