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师父说

以乐调心-第1211集



   法语:

   以乐调心,心就是性情。怎样把不好的性情转变成美好的性情,音乐、歌舞是好方法,所以世出世间教育家非常重视。民谣、歌曲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的表演,这些活动,原始的族群就有,舒畅自己的心情。

  节录:

  音乐、歌舞是教育,包括戏剧,现在总的名称叫文艺。文艺的教学对于社会的影响非常之大,六道凡夫喜爱,儒跟佛都非常重视。儒家重视礼、乐,为教育最重要的手段。以礼调身,我们身体言语动作要合乎规矩,这个规矩是礼。以乐调心,心,我们现在讲性情。怎样把我们不好的性情转变成美好的性情,音乐、歌舞是好方法,所以世出世间教育家非常重视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68集) 2002/9

  尤其是在古代的社会,一般教育不普及,但是人民又不能不懂得教育,不能不接受教育,这时候怎么办?纯粹走向艺术的方式。民谣、歌曲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的表演,这些活动,原始的族群就有。这个历史很长很长,大概恐怕从有人类就有歌舞表演,真的是与人类俱来的。舒畅自己的心情,调身调心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68集) 2002/9

  在佛法里面佛重视,重视乐教,佛教称为「梵呗」,呗就是一种诗歌的演唱,配上乐器来伴奏;「梵」这个字重要,梵是清净,让你听到了,观赏了,你得清净心。正是跟孔老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所说的,「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思无邪」,这是孔老夫子给文艺的演出订了一个标准。这个标准就是高深的教学,让你听到、看到、接触到,这种教学能够帮助你远离邪思,建立正念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68集) 2002/9

  所以中国过去的戏剧,我在学生时代抗战期间,地方庆典都有戏剧的表演。多数都是京剧、昆曲,还有地方的杂剧,里面的内容总不外乎忠孝节义;也不离开因果,好人最后有好报,恶人最后一定得到惩罚。 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」,用这些把它表演出来,「不是不报,时辰未到」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68集) 2002/9

  中国自古以来,学校教育不发达,但是民谣、歌舞、戏剧相当发达,它们肩负到社会教育。我的母亲乡下人,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但是很会做人,通情达理。她对于人生的道理懂得很多,哪里学来的?听戏,看戏学来的。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现前电影、电视剧、舞蹈,走向什么?纯娱乐,里面没有教育。如果说有教育,那是负面的。从前表演的内容,忠孝节义,因果报应;现在我们看现在演出的内容是教人杀盗淫妄,这社会怎么会不乱?

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868集) 2002/9

  在修学里面,不管是哪一家,都着重于唱诵,唱诵就是音乐,就是「称赞如来」,讲求音调的柔、和、雅、美。确实能够达到调心,不但讲调心,而且它讲究听了这个音声使我们心清净。清净就是能够离五欲六尘,我们听到这个音声能够把心里五欲六尘都离开,恢复到心地清净光明,有这样好的功效。所以佛门里头,歌舞都有的,但是绝对不是像现在这种跳舞。现在这个跳舞,对于心地清净光明,我看只有妨碍,不能增长;古时候的歌舞的确是很优雅的。

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(第3集) 1988/7

  礼与乐在古代的教学,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手段,而且礼与乐几乎是不能分的。礼著重于身,乐是调心的,是调和我们内心的情绪。凡夫毕竟他是有烦恼的,烦恼要得不到调和就要生弊病,所以乐调心;实际上这个心就是心情,我们现在讲情绪,这个很重要。外有礼,内里面能够保持正常的情绪,这个人叫有德,这个话说得不过分,你就晓得,乐在古代教育里面所占的地位非常的重要。

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(第3集) 1988/7

  不像现在的乐是歌舞,都是娱乐的;古时候不是,古时候是教育,乐教与礼教是教育的两大骨干,是教化人心的。因此,知乐也就近乎礼,所以礼乐常常连带来说。很可惜我们中国古代的乐失传了,六经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五经。现在所保存的只有《礼记》里面还有一篇「乐记」,只有这么一篇了,「乐记」虽然不多,确实是中国古乐的哲学。

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(第3集) 1988/7

 「乐记」里面讲,凡是音声的生起都是由于人心。人心当它动的时候,就是心动的时候,身是器官,是物质,物质自自然然它就发出声音,它震动了。心动了之后,身就动,我们身体内部器官就动了,动的时候它就有声音,这是「音之起」。所以心与物它有感,相感,这样动,它就形之于声。你要明白这个原理,这里头就有很深的学问。

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(第3集) 1988/7

  因此,「乐记」里面告诉我们,它说一个人心地恭敬,有诚敬,发出的音声是直、廉,「直以廉」;如果是爱心,爱心是柔和,爱的音声柔和。敬的身心直廉,声音直,廉是简单,一点不复杂,这是敬,诚敬。明白这个原理,喜、怒、哀、乐,我们中国人讲七情(喜怒哀乐爱恶欲),各有所感,音声决定不一样。真正有学问的人没有办法欺骗他,怎么装也装不出来,从你的动作,从你的音声,人家就把你看透了;不但现在把你看透,能看透几十年,甚至于看透你下一辈子。这个东西学问大了!

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(第3集) 1988/7

  所以,圣人设教,对于音乐他就非常的重视。为什么?我们晓得,音声是发于心与外面境界的感触。如果心平气和,可以转外面的境界,佛法里头告诉我们「境随心转」,我们自己心能做得了主宰,可以转境界,可以转万物。心要做不了主宰,这个很麻烦,会被外面境界牵着走,这就很苦恼,心为境转,这个非常苦。 《楞严》上说,「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」,所以世出世间圣人,乐教其目的都是教我们转境。

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(第3集) 1988/7

  诸位念佛念到有相当的一个功夫,你不念的时候你也听到佛号,所谓是天乐,这种天乐未必是诸天供养的,有的时候是自然的。自然从哪里生的?跟诸位说,从法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说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香华音乐也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53集) 1984/12


看视频版请复制下面链直接搜索

或在手机浏览器复制粘贴打开

https://new.jingzong.org/web/video/

player/cid/951/cnum/DT-027/num/

DT-027-1361/pid/9.html#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
扫码加微信